人力资源职业技能测评指导中心
详情
硬道理 新内涵 新常态下话鉴定质量——江西省职

我们常说,鉴定质量是鉴定工作的生命,提供满意服务是我们的庄严承诺。长期以来,“鉴定质量”问题一直是制约技能人才考核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我们常埋怨用人单位对鉴定工作不认可,各级领导对鉴定工作不重视,但扪心自问,我们的工作其实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一是顶层设计不完善。一方面,从94年推行职业技能社会化鉴定至今20年过去了,我们的法律依据只有劳动法第69条一项笼统的规定,国家后来也就一直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鉴定法规。职业资格的准入和技能人员的使用待遇机制也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国家对鉴定管理没有统一的规范,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即使全国有些省市自己投资搞了信息化建设,但做法迥异,鉴定报名工作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地方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

二是基础工作太薄弱。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鉴定工作开展了20年,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鉴定管理人员、考评人员、专家队伍建设不健全,鉴定题库、资料开发等基础工作更新缓慢。

从江西的情况来看,在鉴定工作中原来也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组建新鉴定指导中心以来,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找准突破口,下大力气加强鉴定信息化建设,学习复制人事考试模式,自主研发并全面推行了网上报名缴费信息系统,彻底改变了以往鉴定考试中的传统手工做法,实现了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网上打印准考证、网上编排考场、网上打印具有防伪标识的贴页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我们着力改革鉴定组织模式,全面推行考点主考负责制,健全完善试卷接送、阅卷组织、成绩管理等工作流程,有效促进了鉴定工作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得到了广大服务对象的充分肯定。目前,我们正在按照“理论考试模块化、技能考核标准化”的工作要求,搭乘信息化建设快车,按照大数据、大集中的信息人社建设要求,自主研发了网络版机考信息系统,今年在院校鉴定中将全面推行理论无纸化预约机考,我们还通过购买阿里云服务,确保鉴定考试安全、高效、便捷。同时今年将投入近千万元在省直所有鉴定所(站)先行建设实操考核远程监控信息系统,旨在通过互联网这根线,真正实现实操考核动态全过程监管,努力补齐多年来技能考核鉴定实操考核这块短板,从根本上进一步规范我省的鉴定考核工作,同时更是为下一步职能转变抢占制高点,为实现华丽转身打好提前量。

鉴定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在新常态下,鉴定质量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达成质量至上的共识。作为一名鉴定高级管理人员,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质量至上的理念,全国上下要齐声合唱鉴定质量歌。

二是要牢固树立法制意识。法无授权不可为,建议部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统筹规划好鉴定质量的新目标。同时,积极利用此次职能转变的契机,扎实推进鉴定立法进程,明确技能考核鉴定工作的法律地位。我建议,把立法的重点放在明确准入类的职业上,要真正把那些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职业(工种),通过立法提升为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

三是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信息化是加强技能考核鉴定的重要载体和构建阳光人社的标志性举措,鉴定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信息化,实现技能考核鉴定工作的公平公正、阳光透明,同样离不开信息化。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我们的鉴定质量和管理水平。建议部里整合现有鉴定考务信息系统,按照“信息化人社”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大集中”“大服务”的方向,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鉴定网上报名管理信息平台,统一规范鉴定组织实施流程,实现考务信息的互联互通,打造技能考核鉴定工作的升级版。

鉴定管理机构要实现转型,必须立规矩、守诚信,努力做好“服务”和“监管”两篇文章,这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我以为:

一是要提供更加优质的高效服务。我们的服务对象参加技能考核鉴定最需要的服务,其实就是希望能便捷、高效、公平、公正。所以我们就要朝着这个方面努力,做服务对象最需要、最迫切的事情,以此来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信息化是一剂良药,我们要会用、敢用,要有为鉴定管理机构自己建信息系统转为为广大服务对象建信息系统的思想,高度重视服务对象的切身体验。

二是要加强监管。要以质量为中心,强化对鉴定组织实施的过程动态监管,运用现场巡视、远程监控等手段,着力规范考点、考场和考评人员行为。